** 請勿在此分類下發表成人話題或徵友文 **
出處~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
最近,我看到一則新聞:一名司機在目睹一起車禍後,毫不猶豫地下車協助,並報警及呼叫救護車。然而,第二天他收到警方通知,竟然被他所救助的人指控為肇事逃逸者。幸運的是,他的行車記錄器捕捉到了事故發生的全過程,成為了證明他清白的證據。
這起事件讓我想到一個故事:一位禪師試圖救起一隻落水的蠍子,卻屢次被蠍子螫傷。旁觀者不解地問禪師:「它總是螫你,為何還要救它?」禪師回答道:「螫人是蠍子的本能,而善良是我的本性,我怎能因為它的本能,就放棄我的本性呢?」
在禪宗經典《指月錄》裡,青原惟信禪師以「見山是山、見山不是山、見山還是山」來形容修行過程中的三個階段:
一、見山是山:初修行時,跟一般人一樣,對事物的理解是表面的,執著於財色名利等,得到時害怕失去,失去後則痛苦不堪。
二、見山不是山:修行一段時間後,理解到世間萬物都是無常、無我,也就開始質疑,既然是無常,那麼一切作為又有何意義呢?
三、見山還是山:最終,深入體悟一切現象的本質後,面對現實生活不再感到困惑,而是隨順和把握因緣,當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。
回到那則新聞,也許有人會受到這起事件的影響而喪失救助路人的決心。但我們社會所需要的,恰恰是回歸「見山還是山」的善良本性。不妨想一想,如果有一天我們自己在路上需要幫助,難道不也希望有人願意停下來伸出援手嗎?